最近忽然想讀讀從前不曾涉獵的書,例如吉本芭娜娜。

很早就聽聞芭娜娜的盛名了,一口氣讀了《羽衣》、《鶇》、《廚房》和《哀愁的預感》,覺得自己正一點一點地,沉溺在作者獨有的,輕盈、透明卻極富魅力的文字之中。

2018610270544b

我最喜愛的是吉本的處女作----《廚房》,尤其鍾愛《月影》。

和吉本其他作品相似的,《月影》從「死亡」開始。主角翺月在男友因車禍驟逝後,始終活在痛苦的深淵中,無法自拔。直到一次因緣際會,時空交錯的黎明時分,她在從前與男友約會後分別的河岸邊,再次見到男友令人難忘的身影。

兩人隔著河水遙相凝望,奔騰的河流,有如生與死的交界。男友深情而憂傷地望著翺月,直到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出現,他揮手向她道別。

彷彿是一場告別儀式般,翺月明白自己不能再陷溺於深沉的悲傷當中,必須勇敢地走出來,面對未來的人生。
「我沒有辦法繼續在原地駐足了,我必須分分秒秒往前走,因為時間之流是不會停下片刻的。沒有辦法,我必須離開。」
「一趟沙漠隊商之旅結束了,又要開始另外一趟。……看著河水不斷流逝,我知道我要活下去。」
「我只誠摯祈求,我生命中那個未經世事的少女能夠永遠陪伴你身旁。
謝謝你向我揮別。你那樣一次又一次地揮別,謝謝。」

我想,吉本芭娜娜文字之所以迷人,是因為它常反映了生命中某些迷惘困厄。死別最是折磨人,驟然離去的親人,就像心頭突然被刺了一刀般,傷痛難抑。因為,來不及道別,來不及防備。但,儘管苦痛難以承受,終究必須咬緊牙關站起來,地球依舊轉動,日子還是要過下去。

所以,我們只能用各種方式為自己療傷:或許是《廚房》中,失去至親的御影和雄一的相濡以沫;《哀愁的預感》裡,彌生在追尋阿姨〈其實是姐姐〉足跡的旅行中,解開身世之謎,重新認識自己;或是《羽衣》中,主角螢在失戀後,重返故鄉,在無意邂逅的人際互動中,緩慢而自然地癒合了傷痕累累的心靈。

生命是一場療傷的過程。

在吉本芭娜娜的文字中,我找到一股安慰的力量。
「那些沒有意圖的關懷、不經意的語言,都像是飄飄然的羽衣,輕輕地包住我,讓我的靈魂從緊緊束縛我的沉悶重力中獲得解脫,愉快地悠遊空中。」〈羽衣〉

秋天讀吉本芭娜娜,彷彿在蕭瑟的秋意中,注入一道暖流,讓人重新燃起,足以抵禦寒冬的,生命的力量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aine67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