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鬧的汐止大同路上,矗立著一座日據時期的紅色大鳥居,讓人印象深刻。
鳥居後方是一座中式廟宇--忠順廟,祭祀著保儀大夫--張巡。其實此處原是日治時期的「汐止神社」,光復後神社已被拆除,如今只剩下一對狛犬及部分石燈籠,彷彿在見證昔日歷史。
忠順廟原址是汐止地方耆老蘇樹森宅邸,被稱為「蘇大老宅」。
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,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1895年白川宮能久親王(明治天皇叔父)率兵由澳底登陸,預計花費五個月時間,由北至南掃蕩台灣抗日勢力,「平定之戰」於焉展開。然而能久親王中途染病去世,由於他是第一位在海外去世的日本皇族,他在台灣曾停留過的駐營所、休憩所被保留成為「御遺跡」並設立紀念碑。同時將能久親王神格化,在圓山設立「台灣神社」(今圓山飯店),供奉其牌位。
由於能久親王在占領基隆、進入台北城前夕,曾在汐止蘇樹森新建的宅邸過夜居住,親王去世後,總督府將此處保留為「御遺跡」,並以「能久宮」稱之。
1930年汐止街買下蘇家大宅及土地,並將能久親王在此過夜的6月10日訂為紀念日,每年舉行祭典。
同時為了便於統治,在台灣各地興建神社,1935年修繕御遺跡時,將旁邊土地一併買下,興建汐止神社。
1937年神社完工,舉行神社的鎮座祭,祭祀天照皇大神、大己貴命、倉稻魂神、明治天皇及能久親王。
(皇紀2600年意即自有第一位天皇之後2600年,西元1940年)
汐止神社,鳥居完工於1938年
昭和十四年,即西元1939年
1946年台灣光復後,神社大多遭拆除或改建,汐止神社被改建為「忠順廟」,神社正殿雖遭拆除,但鳥居、狛犬與石燈籠被保留成為廟宇的一部分。
刻有忠順廟的石碑上,「汐止神社」的字跡仍清晰可見
鳥居前方原本有座神橋,如今已被拆除
2005年大同路拓寬工程時,將鳥居前的神橋拆除,神橋上的四座石燈被移到鳥居後方。
2018年忠順廟及神社石燈登錄為新北市歷史建築。
娘家遷居汐止已二十餘年,直到近幾年才注意到這座大鳥居的存在,並起心動念探究其歷史由來。
寫作此文時,網路上遍尋不著大同路拓寬前鳥居和神橋的照片,不禁感嘆網路發達時代,仍有做不到的事情。
從蘇家大宅,到能久宮、汐止神社,再到現今的忠順廟,橫跨清朝、日治時間到光復後百年歷史。
隨著執政者更迭,建築物遭到毀壞或重建,而人民,也只能無奈順從而已。